2015年8月26日,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中国商贸经典文化”建设项目组在西安举行首次工作会议。项目负责人、高等教育出版社高职事业部主任徐刚主持了会议,项目组织者、中国商业史学会会长王茹芹教授,部分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高职院校领导等专家学者二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对如何开展项目建设见仁见智,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建设意见。
徐刚主任介绍了项目的主要内容、产品形式、目标定位,并对项目开展的方法、步骤提出了初步设想。
王茹芹教授对项目的定位和工作步骤提出了初步意见。
全国财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副校长赵丽生教授认为,项目定位要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要以史实为基础,深入浅出,用现代语言顺畅地讲历史故事。不能用传统语言讲历史故事,要用文学语言讲历史故事,但不能过分演绎,过分夸张。如要让项目产品走向世界,应分步骤,先在华语文化圈范围传播,再向其他范围传播。
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李琳琦教授提出,为使项目保质保量完成,产生重大影响,要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准确定位,包括对象定位,课程定位(核心课程还是基础课程,抑或选修课程、特色教育课程),以及文字风格定位。二是团队的组建,要组建高水平、高效率的团队,合作开展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郭国庆教授认为,项目内容要反映历史内容的积极价值,考虑对当代的影响,弘扬主旋律。建议:向教育部提出将相关课程列入必修课程目录;利用外国留学生教育渠道,开拓项目产品走出去的领域;具体产品以中国商业史学会项目形式申报,取得学校、机构的合作与支持;利用政协文史委员会机构的力量,充实项目队伍,更好地发挥政府、社会力量的作用。
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胡颖认为,教材宜图文并茂,尤其是利用地图。要增加教材的趣味性。也可以考虑将教材初稿先让学生试读,提修改意见。
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孙玉琴教授认为,《中国会计》《中国货币》《中国商号》三本教材怎么写成历史的概念,值得考虑。建议成立专家委员会,具体写作多依靠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由专家委员会把关。教材通俗易懂,虽不宜多用原始材料,但每句话要有出处。
万里茶道专业委员会主任、山西晋中旅游局调研员张维东认为,要考虑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材的差异化作用,数字、视频资料要更强调趣味性。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朱海城副教授认为,有信心、有基础完成任务。教材要有重点、重要、典型、代表性内容,有清晰的线索,提供完整的认识。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郑承志副院长认为,要充分考虑相关专业培养方案的内容,争取把相关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要处理好传承历史文化与指导现实发展的关系。
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副院长杨勇华教授认为,有必要将项目中各课程纳入高职通识教育课程。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孙永教授认为,教材编写要借鉴思政课经验,要让学生愿意看。建议争取请教育部将课程纳入指令性或指导性意见。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沈苏林认为,教材内容的定位,应充分考虑相关专业和课程性质问题。
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祝合良教授认为,要用精品教材的标准编写教材,符合学术和写作规范。写作中尽可能通俗、流畅,尽可能采用多种形式表现,用小故事、案例穿插。写作队伍尽可能利用优势资源。
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福州大学苏文菁教授认为,精品教材除了在史实、文字方面的要求外,要有时代精神,从文化上把自信心树立起来,让学生从思想上把握教材。但也不必无端拔高商人的作用和责任,要告诉学生,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用任何人都听得懂的语言描绘中国的文化创造。
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李晓教授认为,教材要体现国际视野,有中国与世界的比较,立足于中国本体,有机开展国际比较,探究世界性规律。教材编写要使知识传授与思想深度相结合,知识的通俗讲解不降低思想的深度。教材形式可以图文并茂,可采用漫画形式、知识小窗口等形式。也可考虑教材与教师、教学的关系,有教师用书、外围的教辅教材配套。
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工商大学庞毅教授提出,可以从操作层面考虑,教材体例以专题形式为主,不过多追求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体现通俗易懂和可读性。建议从实际情况出发,先选取《中国货币》的编写入手,重点摸索经验。
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政法学院戴元光教授认为,为了便于传播,也使教材能够长期使用,希望教材内容与行政和政治体制保持距离。
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扬州大学黄俶成教授认为,如何在通俗教材中体现经典,值得研究,但目前对经典文化的诠释和宣传缺少灵魂。建议为了把优秀经典体现出来,把经典文献加入教材,如中国商贸经典文献导读、选读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化素养。
会议商定,将在近期进一步研究确定项目建设的具体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