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 新用户注册 · 修改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商文化 > 正文

陆上丝路文化

发表时间:2019-07-17 19:42:00   来源:     点击:
摘要: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从形成、发展到衰落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保留或延续至今的各类遗产形成一条无与伦比的文化线路,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从形成、发展到衰落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保留或延续至今的各类遗产形成一条无与伦比的文化线路,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由于丝绸之路对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世界历史的进步起过巨大的作用,故出现了持续全方位研究的世界性学术现象,卷帙浩繁、史不绝书。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0世纪,西周时期的周穆王从陕西西安出发,向西长途跋涉,到达了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以丝绸作为国礼,赠送给出访的国家,是第一位出访西域国家的中国元首,可以说是丝绸西传最早的历史了。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著作《历史》中提及到,经现代考古发现证实,在公元前5世纪,有一条从黑海北岸经土耳其平原,哈萨克丘陵到准噶尔盆地,河套地区以及蒙古高原的草原丝绸之路。公元前4世纪,印度人在著作中记载了产自中国的成捆的丝,这是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以四川成都为起点,永昌为中转出口站,终点为印度,从印度再转到地中海及西方各国的西南丝绸之路。史马迁《史记》“大宛列传”,班固《汉书》“西域传"和“张骞李广利传”等都是描述丝綢之路的最早代表著作。据考证,早期的丝綢之路因环境和战争等因素影响时断时续,只是处于一种偶然的非正式交往的状态。历史上张骞的“凿空”是丝绸之路兴起最为突出的事件,也是东西不同文明之间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官方自觉对话和交流。

丝綢之路作为学术命名是在近代逐步建立的,由于古代在其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von Richthofen)将张骞开通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后来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的专著《丝绸之路》更被瞩目,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全世界的公认。本章陆上丝绸之路就是指丝綢之路,又称陆上丝路,简称丝路,主要是指由张骞出使西域而逐步兴起的中西贸易线路。

陆上丝路历史变迁:

陆上丝路伴随历史的变迁,始于先秦,兴于汉代,盛于唐代,绵延两千余年,由东往西延伸,以今天的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的陆上通道。随时代的演变更替,陆上丝路持续向西扩延,形成丝路东线、丝路中线和丝路西线,连接了占世界陆地面积三分之一的亚欧大陆,互市贸易、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异常繁荣,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商人和官方使者,不仅使长安成为繁华都城,也带动了沿线地区和城镇的发展。陆上丝路在古代中西贸易往来和华夏民族文化融合中具有重要地位,使东方文明遍及世界。

陆上丝路的兴起

汉武帝画像

西汉初期,匈奴幅员辽阔,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广大地区。当时既同汉朝又与匈奴接壤的较大地区就是西域,为了建立反匈奴联盟,汉武帝先后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并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国经商,开启了丝绸之路的新纪元。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领着使团马队带着丝绸出使西域,其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途经匈奴疆域时张骞被俘,10年后张骞逃出匈奴到达大月氏,但这时的大月氏不想与匈奴对抗了,张骞在返回长安的途中,又被匈奴俘获拘留1年多,后乘匈奴内乱终于逃回了长安。张骞这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但使汉朝的影响直达西域,建立了与西域民族之间的联系,打开了中西直接交往的通道。此后,各国的使者、商人往来于这条路上,东行的西域人带着马、毛皮及玉石,西行的中原人带着丝绸,从长安城沿河西走廊到敦煌,互市贸易、民间贸易日渐兴旺,胡商和中原商人聚集在敦煌进行丝绸、马、毛皮及玉石等商品交易,形成陆上丝路东线。丝路东线形成于西汉朝早期(约公元前138年),从长安出发,经兰州进入河西走廊,经过武威、张掖、酒泉到敦煌。

公元前119年,张骞二次接受使命,带领副使、将士三百余人,携带“牛羊万头”“金币帛数千巨万”,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焉耆(yan qi)、龟兹(qiu ci),越过葱岭到达赤谷与乌孙建立了联系,通过乌孙又与大宛(da yuan)、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juan du)等国建立了关系。由于西汉政府攻打匈奴节节胜利,当时己经控制了西域,因此张骞二次出使顺利,走了三十六个国家,和各国建立了友好往来。从那之后,汉武帝每年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络绎不绝,公元前60年,西域地区纳入了西汉王朝的版图。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西汉政府设立了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并沿着河西走廊设置郡县,派兵屯田戍守设置屏障,保证了丝路沿途的安全和旅途食宿的方便,丝绸之路进一步向西延伸形成丝路中线。据《汉书 西域传》记载,从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然后分为南北两条路线。南道从敦煌出阳关往西,经过今天的罗布泊,到达楼兰,再沿着阿尔金山、昆仑山北麓向西,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侧西行,经过且末,精绝,于阗(yu tian)皮山,莎车,疏勒等地,越过葱岭,向西南可以到达身毒,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或向西到达大月氏、安息、条支,最远到的地中海东岸。北道从敦煌向西,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侧西行,经过龟兹,姑墨,疏勒等与南道汇合,再越过葱岭到大宛,康居,再经过安息,条支到达大秦。一般来说,南道开通较早,张骞通西域后更加畅通,北道到汉宣帝时才畅通无阻。丝路中线形成于西汉朝中期(约公元前60年),从敦煌出发,穿过白龙堆戈壁,分为北道和南道:北道从玉门关走高昌(西域古国,现今新疆吐鲁番东南之哈喇和卓)、焉耆(现新疆焉耆西南)、龟兹(现新疆库车、拜城一带)到疏勒(西域古国,现为新疆疏勒县);南道过阳关走楼兰(西域古国,国都遗址在现新疆罗布泊西北岸)、且末(西域古国,现新疆且末县)到达于阗(西域古国,现新疆和田)。

壁画中的“张骞出使西域”

陆上丝路的兴起,东、中两线贯通,是西汉帝王实现统一西域伟略的重要标志。同时,以丝绸为主的商品贸易带动了沿线的地区和城镇的发展,长安己成为中国丝绸的重要集散地。当时的政府用两种方式征集货源,一是长安政府官方征调和国家税收,使大批丝绸由各地涌入长安,被收入国库,用作赏赐、互市贸易的回赠品;二是中原的丝绸商人,从产地将一批批丝绸和手工业制品转运至长安的东市和西市。以丝绸为主的商品在长安集中之后,商人们随陆上丝路由东往西贩运。这些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大部分获得丰厚回报而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由于中国的丝绸色彩绚丽、质料柔滑,穿着舒适,在西域被认为是最上等的衣料,因而逐渐风靡域外诸国。西域商人于是抓住商机,携带着西域特有的商品,如马、毛皮、珠宝、玻璃器皿等随着使团进入中原来到长安,由此推进了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

张骞通西域的路线图

陆上丝路的繁盛

隋唐时期,与西方交往的范围继续扩大,贸易范围扩展到了罗马,丝绸之路进入了鼎盛时期。

隋朝,不但恢复了已有的丝路,而且据公元608年成书的《西域图记》记载,此时以敦煌为出发点,形成了三条到达地中海东岸的主干线:北道从伊吾,经天山北麓的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渡北流河,过里海北,到拂菻国和西海沿岸的刻赤;中道过高昌、焉耆、龟兹、疏勒后,越葱岭,经康国、安国等地,到波斯和西海东岸的安都城;南道经鄯善、于阗、喝槃陀,越葱岭后,过吐火罗,到北波罗国和西海。除此之外,还开辟了很多支线。为了加强对丝绸之路的管理,隋炀帝派遣裴矩专驻张掖以掌管与西域诸国的通商事宜。公元609年,隋炀帝出巡武威、张掖等地,西域27国国王和使者到张掖拜谒炀帝,热闹非凡,被史学家称之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王国博览盛会”。

裴炬出使西域

唐朝,除了丝路得到进一步扩展,还在高昌和庭州分别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以分管西域各地,维护丝路的畅通。此时,丝绸的质量、品种和销量,均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丝绸以其丝滑、柔顺、轻盈散发出强大魅力,古罗马市场上的丝绸价格,一两丝与一两黄金同价的天价。丝绸更是被作为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可以与多数商品直接交换,很多从事丝绸生意的商人迅速暴富,家资巨万。巨额商业回报吸引了更多商人的参与,丝绸商路沿线生意异常兴隆,有专门控制人员往来的关卡,有提供食、宿、草料的驿站,有林立的客店和商铺。很多交易活跃的地方发展迅速,成为贸易集散地和商业重镇。巨额的关税收入让唐朝国库充盈、国力强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据《唐六典》记载,唐朝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往,定居于长安、洛阳的“胡人”不下10万。

在长安,来自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以及欧洲等地的各国商人随处可见。繁盛的丝绸贸易使长安的富人越来越多,百姓富裕,消费暴增,致使丝绸商路上的商品随之增加,其他行业也快速兴起。丝路商品种类繁多,奇珍异宝令人眼花缭乱,从家畜到野兽,从皮毛植物、香料、颜料到金银珠宝矿石金属,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几乎应有尽有。长安东市的商家当时达到二百二十行,包括铁行、笔行、肉行、绢行、秤行、大衣行等。旅店、饭店等服务行业也很兴盛。据记载,长安东市的一次失火,被烧毁的“曹门以西十二行”的商铺就有“四千余家”,损失的金银、丝绢、药材等数以亿计。丝路上的频繁交往,“使长安形成了一种效慕西域的风气,西域的乐舞、绘画、服饰、饮食,都成了汉人钦慕之物;边弹边唱、翩起舞、旋转如飞的胡姬所开的酒店,成了当时文人学士的流连忘返之所。丝路使长安成了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1]

陆上丝路的衰落

唐朝中期以后,受如下三方面因素的制约,丝绸商路的贸易急剧衰落,陆上丝路逐步被海上丝路替代。

一是战乱。唐朝中叶战乱频发,丝路被阻。安史之乱后,西藏吐蕃越过昆仑山北进,侵占西域大部;唐时北方地区连年战火,黄河流域的丝绸生产几尽停顿。至南宋,政府已无法控制西北,商人唯求自保而不愿远行,丝绸商路日益衰落。

二是海运贸易的兴起。15世纪,奥斯曼帝国崛起,从土耳其控制中东开始,丝绸商路上的税收开始增加,以谋求利益为主的商旅开始逐渐放弃这条商业通道。这不但使得丝绸商路上的一些城市贸易衰败,同时也促成了大航海时代的开始。新型贸易通道的形成,使丝绸商路的地位完全失落,功能几乎丧失殆尽。

三是自然环境恶化。14世纪开始,西域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减少,河流改道等自然因素使土地大量盐碱化、沙漠化,很多地区已经不再适合人类居住,西北丝绸商路的东端几乎荒废,曾经繁荣的西域古国销声匿迹。而今,只有古老的遗迹和尘封的文物可以见证古丝绸商路曾经的辉煌。

宋以来,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中西经贸交往的商道重心由陆上丝路转向了海上丝路。蒙古帝国的建立,原先陆上丝路所涵括的广大地区基本被纳入到帝国范围之内,外贸向内贸转化。明清以降,海上丝路渐趋进入顶峰,陆上丝路日益式微;到近代之后则完全衰落,被海路所替代。在近代期间,丝路成为西方列强经印度、中亚等地入侵中国西部、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通道,给当前中国以及与这些丝路接壤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当然,横贯亚洲、连接欧亚、接通东西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探险之路、交流之路、开放之路。回望丝绸商路,跨越时空感悟历史,为中国商人不畏艰险,敢为天下先,用汗水、心血和智慧缔造了“商通世界,贸连天下”的世界文明所震撼,为历代帝王励精图治,探索“以商富国、以商福民”的治国方略而自豪。丝绸商路不仅书写了文明华夏,民族贸易和对外贸易的绚丽篇章,还打造了世界贸易的雏形,创造了天下共享资源的社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不朽篇章。


 


版权所有:中国商业史学会
秘书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中央财经大学

邮编:100081   电话:010-62289957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