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商人组织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暨《商业史研究》期刊建设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商业史学会商业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上海大学宁波商人研究中心、《商业史研究》编辑部主办,来自海内外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与会。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科大卫认为,从鸦片战争前到光绪初年,宁波建立了非常有效的商业信贷体系(即过账制度),显现了宁波商业的渊源以及近代商业的发展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近日,“商人组织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暨《商业史研究》期刊建设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商业史学会商业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上海大学宁波商人研究中心、《商业史研究》编辑部主办,来自海内外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与会。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科大卫认为,从鸦片战争前到光绪初年,宁波建立了非常有效的商业信贷体系(即过账制度),显现了宁波商业的渊源以及近代商业的发展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虞和平阐述了商人组织具有 “聚合”、“培育”、“参政”功能,并分析了企业家的形成与商人精神的构成要素。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王振忠通过分析庋藏于寺庙的《唐船寄附状帖》,认为此份原始的珍稀文献反映了中日贸易早期的实态,表现出18世纪初长崎贸易中一些复杂的面相。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王日根指出,新加坡福建会馆不仅服务于福建籍的华人,还扩展到其他地区的华人,甚至非华人社群。会馆组织在维护华人社群利益方面发挥了作用,也推动了社会整体进步。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特聘教授陶水木以“今朝得米无薪炊”为题,讨论了虞洽卿与孤岛时期上海燃料的保供抑价。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暨新中国史研究院教授李玉认为晚清的商业欺诈很大程度上缘于城市化带来的公共空间扩大和晚清传统道德观念的丧失。
与会学者还分别围绕书信与近代商业、旅沪浙商捐资兴学、民国时期的公库支票、胡文虎档案、唐君远的人生历程、商战观念在南洋华人中的传播和影响、虞洽卿的早期成长历程等主题进行了研讨。
中国商业传统源远流长,商业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国亮提出,商业史研究要深入发展,要对中国的商人有一个客观的、正确的评价,且必须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通过回溯中国商业史中的行会、商帮等重要概念,指出应着力探究货币结算、贸易制度、商业机制的传统基础,以及传统商业与近现代的传承关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许檀分享了自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收集商人会馆碑刻资料的心路历程和研究成果,指出会馆碑刻资料既反映出商帮经济实力的兴衰过程,也可间接反映会馆所在地商业发展的脉络。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封越健认为,目前对于传统商号、尤其是商号的联号问题以及总号和分号关系问题的有关研究仍显不足。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兰日旭围绕本次会议主题,以洪江古商城为例,从市场角度论述了商业组织在跨区域市场信用体系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上海大学宁波商人研究中心主任李瑊教授认为,专家学者将“历史思想及于经济”,畅所欲言,分享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发掘商业文化中的历史智慧,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意义和历史启迪。
中国商业史学会商业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供稿